拇指外翻微創手術的新趨勢
2000年代後期,骨科的微創手術萌芽,成效受知識和技術所限,未能盡善盡美。但隨著醫學發展,效果愈見理想,現時開始成為主流。例如前十字韌帶手術基本上已由微創方式完全替代開放式手術。以腳部手術為例,在大部分情況下,前掌可以考慮進行微創手術,如拇趾外翻、槌頭趾、蹠骨或尾趾出現毛病的情況;當中以拇趾外翻最為常見,屬於中型手術。
傳統上,拇趾外翻會採用開放式手術,術後一段時間患者出現腳部腫脹,難以活動及穿鞋。若雙腳有相同毛病,便需要分開兩次進行手術。反觀微創手術的創傷性較低,雙腳可同時接受手術。而傳統手術會有2個約數十毫米的傷口,微創則有3至4個2至3毫米的小傷口,對軟組織傷害較低,腫脹、疼痛情況也會較輕,自然較快康復。

康復時間縮短一半
以往接受手術的人士,術後須穿著保護鞋,待6至8星期始能穿運動鞋,而皮鞋更要待約3個月;期間須使用拐杖6至8星期,對穿正裝上班的人士甚為不便。現今微創手術,可將康復時間縮短一半。患者於術後穿保護鞋4星期,待4至8星期後,便可分別穿回運動鞋及皮鞋,再毋須使用拐杖,3個月後更可開始運動。這令患者接受手術的意願大為提升,尤其是雙腳均須做手術的打工仔。
近年,微創手術已可應用於大部份的拇趾外翻個案,毋須使用內窺鏡。醫生運用解剖學的知識,對內部組織有充份了解的前題下,配合X光即時監控,於前腳掌不同位置開4個2至3毫米的小孔,放入低轉數、高扭力的Shannon burr進行截骨及內固定手術,對軟組織的破壞減到最少。以往,在截骨後,醫生會為患者用鋼片或縲絲做內固定,惟容易衍生異物感,甚至可被摸到;若患者較為瘦削,更可從皮膚外看到固定物拱起。尤幸因應物料的發展,現已由特製的螺絲取代,這些螺絲可整個藏入骨內,不會凸出,感覺比較自然。
此外,傳統的拇趾外翻手術,須扯緊筋腱進行矯正,導致關節囊繃緊,患者痊癒後進行前掌屈曲的動作,例如跑步或穿高跟鞋時,便會有僵硬的感覺。隨著儀器及技術進步,現時的微創手術會於關節外圍進行,大幅減少了對筋腱及軟組織的損害,令患者可以更快回到運動場上。
微創技巧基於開放式手術
事實上,微創手術有十多年的歷史,惟早期深受技術所限。直至今日,在技術、配件等皆具一定水平時,成功率已跟傳統手術不遑多讓,術後的復原度及效果亦十分理想,復原速度更比傳統手術為快。不過,微創手術始終是基於對傳統手術基礎的認知下進行,現時大部分轉至微創手術的醫生均由傳統手術開始;加上在一些情況下,例如嚴重拇趾外翻,同時又有關節退化毛病的患者,便可能要採用融合術或開放式手術;又或者因後踭下塌引致拇趾外翻,就必須進行手術改正下塌部份。因此現階段微創手術仍未能完全取代傳統手術,但仍可預見將成為新趨勢。